一 急性发作时用大量抗生素痛风急性发作时,受累关节(多见于拇指、足背)常常出现红、肿、热、痛和功能障碍。除此之外,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发热、白细胞升高,如不做详细的病史追问、体检和血尿酸等检查,很容易误诊为局部感染或发炎,随即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,这是痛风治疗中最为常见的误诊误治。由于痛风急性发作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,一般患者即使无任何治疗,亦多可于疾病发作3~10日逐渐自然缓解,这种自然缓解常常被医生或病人误认为是抗生素的疗效。事实上,青霉素等抗生素对痛风急性发作不但无效,而且可加剧病情,延迟缓解。这是因为注入体内的抗生素大多由肾脏排泄而被清除,这与尿酸的肾脏排泄竞争排泄通道,其结果是血中尿酸反而升高,从而加剧病情。
急性发作时单用降尿酸药治疗痛风是慢性病,多数病人遵医嘱长期服用痛风利仙或别嘌呤醇等降尿酸药物,前者可增加尿酸的肾排泄,后者可抑制尿酸的形成,其共同作用可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,纠正高尿酸血症,预防痛风石、肾结石、痛风肾等痛风慢性病变的发生,故主要适用于慢性痛风。有些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时盲目加大降尿酸药物剂量,痛风急性发作时,降尿酸药无法控制关节炎症,相反因为其降低血尿酸水平,使关节内痛风石溶解而形成晶体,会加重关节的炎症或引起转移性痛风。故应该等急性期炎症控制后再用降尿酸药。
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为消除急性炎症反应,解除疼痛,终止发作,医生常给痛风急性发作病人开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药,且每天服用总剂量较大。但此类药既不影响尿酸代谢,也不增加尿酸排泄,属于对症治疗,而且此类药物胃肠道、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较多。因此,一旦急性发作过后,即应快速减药,短期内停药。
一旦尿酸增高就服降尿酸药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标志,但并非痛风的同义词。绝大多数高尿酸血症终身不发作为痛风,5%~12%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为痛风。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不一定需要长期降尿酸药物治疗,因为降尿酸药物都有副作用。高尿酸血症病人需定期随访和复查。如有明显的痛风家族史,尿酸增高得非常明显,或者已出现临床症状者,如每年有2次以上发作,或有痛风石、肾功能损害表现,或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显著升高者方需要用药控制。
肾损害者仍继续使用排尿酸药痛风利仙虽为特效降尿酸药,通过肾脏促排,使尿中尿酸增加而达到降低血尿酸的目的。一方面,尿中尿酸增加可诱发尿酸性肾结石,这对痛风病人不利,另一方面,如痛风已发展到有肾损害的地步,即使利用外力来促排,收效也甚微。因此,痛风利仙仅适用于血尿酸增高,肾功能尚好的患者,对于年龄大于60岁,可疑有尿路结石者也应慎用。
(常远)